“扬帆出海”的豪情壮志在高层拍板后迅速转化为具体行动,但理想蓝图一旦触及现实的礁石,便显露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艰难。《狂奔吧,兄弟!》马来西亚海外特辑的前期筹备阶段,如同一场在没有地图的陌生海域中的航行,遭遇了预料之中却又格外棘手的风浪。杜仲基和他的团队,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,将一档大型户外真人秀搬至海外,远非更换一个拍摄场地那么简单,它是一场对跨国协调能力、文化理解深度和危机处理水平的极限考验。
第一重考验:繁琐至极的行政壁垒。
“仲基制作”的法务和外联部门首先感受到了压力。与在国内协调拍摄许可不同,在马来西亚拍摄涉及外交、文化、内政等多个层面的审批。
筹备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各种申请进度的甘特图,上面布满了红色“延迟”标记。负责此事的制片主任急得嘴角起泡,几乎常驻马来西亚协调,越洋电话费用暴涨。
第二重考验:无形却沉重的文化隔阂。
杜仲基派出的先遣制片组在马来西亚深陷“文化泥潭”。
第三重考验:落地执行的“不确定性”。
即使拿到了许可,现场情况依然瞬息万变。
杜仲基的办公室成了临时的“海外特辑战情指挥中心”。他每天需要处理无数越洋汇报:某个许可被卡、当地合作方对某个游戏环节有异议、一场大雨打乱了整个周计划……压力如山般压来。他意识到,之前的国内制作经验,在这里很多都行不通。他必须更快地适应国际制作的游戏规则。
在一次核心团队的视频会议上,面对略显沮丧的同事们,杜仲基没有指责,而是冷静地分析:
“同志们,我们现在遇到的每一个困难,都是我们‘走出去’必须交的学费。抱怨没有用,我们必须改变思路。”
他做出几点关键调整:
1 授权与信任: 给予前线制片组更大的临机决断权,减少国内审批环节,提高效率。
2 文化尊重先行: 强调“入乡随俗”,要求团队主动学习当地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,与当地合作方建立真诚的友谊,而不仅是商业关系。
3 预案的极限化: 要求每个环节都必须有a、b、c三套以上应急预案,甚至包括“因不可抗力全面中止拍摄”的撤退方案。
尽管困难重重,但杜仲基和团队没有退缩的念头。他们知道,突破这些壁垒,不仅是完成一次录制,更是为中国综艺的国际化探索道路。每一份被驳回的申请,每一次沟通的误会,都在为他们积累着宝贵的经验。这场海外特辑的筹备,本身就如同一场没有镜头的“奔跑”,考验着整个团队的韧性、智慧和格局。真正的挑战,才刚刚开始。